古往今來,東西學者都探討人性的本質,提出不同教育方案,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人安居樂業。中國先秦思想家和西方思想家,分別對人性各有深刻分析。
墨子相信兒童是白紙一張,並無善惡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宣揚博愛精神,彼此相親相愛,建立平等博愛社會。孔子及孟子對人性比較樂觀,相信人的天性有向善之心,只要用心培育,便會關心自己、關心別人及關心社會。荀子對人性有保留,爭名逐利、親疏有別,是人的天性,必須透過教育和約束才維持社會秩序。韓非子對人性十分失望,肯定人性是惡。當權者必須靈活運用獎罰,制定法律,管束人民,讓他們安份守己,協助當權者富國強兵,建立強盛帝國。中國傳統教育都主張尊師重道、循規蹈矩。明清以來教育保守,箝制思想,缺乏創新精神,百年來科技發展停滯不前,讓西方國家從後趕上!
中西思想各有教育目的
西方思想家對人性比較悲觀,對當權者缺乏信心。因此,制定不同政治制度,約束當權者的權力; 同時藉著宗教力量改善人性的本質。西方教育對兒童的約束比較少,積極培育兒童所
長,讓宗教信仰教導兒童的道德觀念。這樣的教育,兒童比較積極、進取、快樂和合群。此外,西方社會包容不同種族和宗教,歐洲人民遷徙自由,美國亦廣納人才,鼓勵創新和研究。所以近百年來科技突飛猛進,經濟亦急促發展。可惜人性本質有邪惡一面,戰爭頻繁、侵略不斷,寫下中國近代血淚史!
情緒智商與教育關係
1995年著名心理學家Goleman出版了暢銷書「情緒智商」,發現高智能並不是成功的主因,相反青少年罪犯亦不乏聰明者。教授研究不同兒童玩耍綿花球的不同情緒反應!有一些兒童不害怕被綿花球擊中,但喜歡攻擊別人,以此為樂;另外一類兒童十分害怕被攻擊,瑟縮一旁;最後一類兒童泠靜處理,有效保護自己,免被攻擊,亦不會傷害他人。教授進一步發現情緒智商可以後天培育。
兒童從小學習忍耐,有助改善情緒。例如教導子女把心愛的東西與他人分享,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鼓勵兒童參與義工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學習助人為快樂之本,培育同理心,了解別人的需要;鼓勵兒童表達個人意見及情緒,紓緩心理壓力,亦觀察別人的情緒反應,解讀別人的心智。情緒智商高,有助改善人際關係,亦提昇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成為社會領袖。希望大家著重思想教育,避免成為知識的奴隸,為了成績與同學爭一日之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