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是 STEM 實踐
認識水母特性後,接著要介紹的是水母飼養方式。飼養水母的生活環境,水溫大概是 20 至 25 度,若能控制水溫在 22 度更有利繁殖,亦因此每個缸旁都有水冷控制裝置。至於水的鹹度,有兩個方法量度。首先用蒸餾水加入海鹽,然後用鹽度計量度。另外,可使用折射鹽度鏡,將調較後的水放入鏡中,就可查看水的鹽度是否足夠。
餵飼方面,同學們需要孵化及飼養豐年蝦,因為豐年蝦是水母的主要食物,但巿場上的豐年蝦多是成蝦,已長出較尖和硬的尾巴,因此自行飼養可控制蝦的大小,減少水母受傷機會。另外,自行養殖也可減低成本,並方便於假日時仍可如常餵飼。同學們會購買豐年蝦卵,然後調較 1.010 鹹度的水,將豐年蝦卵放入有打氣泵的儲水裝置中,並加入豐年蝦的食物酵母粉,24 小時左右豐年蝦就會孵化,然後可以關閉氣泵,蝦殼會浮起,然後開啟樽蓋底就可收集豐年蝦給予水母食用。
認識海洋生態學
至於水母繁殖的方式,需要先理解其生長過程。水母一生分為有性生殖及無性生殖,成熟的水母是有性生殖,此時期有雌雄之分,當有外來刺激如水溫改變,就會刺激其產卵或射精,當卵受精後變成浮浪幼體,此時期變回無性生殖。稍微成熟後變成水螅體貼在壁邊,逐漸生長成層層狀,也就是橫裂體。完全成熟後就會一層層脫出成碟狀體,並脫離壁邊獨自成長。再稍稍長大就變成水母幼體,並再次變回有性生殖,稍大後就變成水母。
[row][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double_paragraph]
[/double_paragraph] [/row]
亦因此,不難理解水母易於大量繁殖,但他們天敵甚多,如玳瑁、海龜、曼波魚、紫螺及藍龍等,而人類製造的污染也容易有機會令其大量死亡。常見的問題是膠袋、玻璃或金屬廢料和油污。膠袋令水母不能移動,玻璃或金屬廢料的尖銳邊容易令水母受傷而引致死亡,而油污蓋著表層令其不能呼吸。
另一方面,水溫或化學物污染,也會令其暴增然後死亡,例如磷酸鹽突然過多,浮游生物也會增多,從而令水母暴增。當水母聚集,部分水母可能含有毒性,令海產量減少,這是典型影響生態的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