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國際電腦奧林匹克競賽 銀獎得主心得分享

    kaWing
    kaWing
    從事科技教育報導逾十年,見證香港電子學習及STEM的興起和轉變。

    香港提倡 STEM 教學,當中尤其著重創新,然而人有百種,並不是每人都樂於 STEM 的學習方式。若遇上解難能力強的學生,加上對科技有興趣,不一定要慢慢從 STEM 發展,還可以朝電腦界純程式方面作出挑戰。現時世界上亦有奧林匹克電腦競賽挑戰,讓有志於此的中學生亦能當「奧運選手」,也能作為日後程式相關工作的基礎訓練。

    國際電腦奧林匹克競賽 (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IOI) 早於 33 年前已有舉辦,此項競賽主要是讓世界上編程技術水平最高的中學生雲集一起進行比賽,只要是 20 歲以下的中學生均可參加。這類型賽事有別於 STEM 及 AI 類型的賽事,本刊邀請最新一屆國際電腦奧林匹克競賽 (IOI 2021) 奪得銀牌的香港培正中學學生楊汶璁分享,同時也邀請該校教師團隊分享比賽帶來的學習效益。

    憑穩定致勝

    將升讀中六的楊同學清晰講解比賽所需的能力,過程裡要熟悉編程,但更重要是解難技巧及算法 (Algorithm) 的運用,三項能力需同時兼備,更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看到這裡,不要以為這是需要長時間嚴謹訓練。楊同學笑說,掌握比賽竅門甚至能成為港隊代表,過程並不如學習數學般需階級式學習,與年紀也沒有直接相關,但要有足夠的邏輯思維和解難能力,然後就是鍛鍊自身增加經驗,他個人是中二開始學習,中三已有參與其他國際賽。

    楊汶璁同學表示,能獲得銀牌級別,最重要是思維要清晰,並需鍛鍊出穩定的情緒和能力。
    楊汶璁同學表示,能獲得銀牌級別,最重要是思維要清晰,並需鍛鍊出穩定的情緒和能力。

    OI 與 STEM 之別

    接著講解的是對比賽有十多年經驗,並且自身也曾參賽的蘇栢揚老師。他先介紹 IOI 比賽分為兩個層次,入門是 (Hong Kong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HKOI) ,也就是香港本地賽事及選拔賽;另一個是上述提及的 IOI 全球賽事,面對國際選手,無論題型和選手都更高一層。此外,蘇老師亦是 STEM 和 AI 比賽的帶隊教師,他指出 OI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類型比賽與前兩者可說是截然不同的類型。前者多是開放型題目,著重學生創意,而 OI 比賽是競賽性質,更著重學生的解難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 OI 比賽的解難能力會因應訓練而提升,他具體的以一教案說明,當人客需付款 12 元時,人們能用 1元、2元、5元、10元 硬幣付款而不用找贖,到底有多少付款方法。常見的解難方式是逐款硬幣,運用 Loop 逐次去試,但亦可利用運算式解難,1元硬幣能換取其他硬幣,以計算方式就可得出答案。他指出,解難方式眾多,但只有充份掌握三者關連時,才是比賽裡掌握勝負的關鍵。

    副校長鍾偉東談及楊同學在OI的成長經歷,他運用該校自製的系統顯示楊同學的歷程,首年校內成績快速提升,第二年校內學習已不能滿足楊同學,因此他在網上進行各類挑戰,最終更晉身參加國際賽。
    副校長鍾偉東談及楊同學在OI的成長經歷,他運用該校自製的系統顯示楊同學的歷程,首年校內成績快速提升,第二年校內學習已不能滿足楊同學,因此他在網上進行各類挑戰,最終更晉身參加國際賽。
    蘇栢揚老師以校內的一條練習題講解OI比賽所學習的內容。
    蘇栢揚老師以校內的一條練習題講解OI比賽所學習的內容。

    OI 學習接軌工作

    那麼 IOI 是依靠操練致勝的比賽嗎?副校長鍾偉東表示,題型與科技一樣推陳出新,傳統競賽如 100 米跑步,沒有太多會改變的元素,但相對科技而言,由電車發展到無人駕駛,科技問題亦會隨時代進步。為了讓學生有更多題型練習,學校建立題庫供學
    生自學,亦有校友於大學或業界如 Google、Facebook 等參加公司內部比賽,搜羅及建立各類型的題目。蘇老師補充,該校的題庫就由百多題建立至現今千餘題,供學生自學提升,另一方面學校最重要是聚集志趣相投的學生進行討論,以累積經驗。此外,這種自學的思考鍛鍊及培養,中五學生也能有大二程度的思維能力,亦因此得獎的參加者受行業裡的公司垂青。

    香港培正中學電腦團隊成員,(左起)教師羅恩銘、梁文傑和蘇栢揚,三人認為OI 比賽 實用有益,致力於指導 學生學習。
    香港培正中學電腦團隊成員,(左起)教師羅恩銘、梁文傑和蘇栢揚,三人認為 OI 比賽實用有益,致力於指導學生學習。

    初中設 AI 體驗課程

    除了上述的問題外,本刊也邀請該校分享 AI 發展心得。羅恩銘老師和梁文傑老師講解,該校於去年開始加入 AI 課程,中一內容以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為主,中二將加入實務以程式接觸的部分,運用 Python 工具進行程式編寫,為減低難度,學生主要是學習改變變數,但最終需自行完成面部識別專案,以學習人工智能裡相關的結構部分,如相中如何經由五官識別人貎。此外,圖書館加入大量 AI 圖書,讓有興趣進修的同學自學或參與比賽。目的是全民懂 AI,但並非運用 AI。早前曾以兩星期四節的課堂內容,讓學生完成面部專案的部分,成效理想。中三按照校本編排,讓他們進一步接觸程式,務求日後能更準確的選科。

    http://codeforces.com/

    蘇老師亦介紹一個網站供大家練習使用,在HKOI網站上亦有多條連結供參考。
    蘇老師亦介紹一個網站供大家練習使用,在HKOI網站上亦有多條連結供參考。
    羅老師分享學校的AI發展現況,他表示AI 於中 學的普及教育重點在體驗,而有興趣或有志於電腦的同學就能以設計程式及機械人等方式運用。
    羅老師分享學校的AI發展現況,他表示AI於中學的普及教育重點在體驗,而有興趣或有志於電腦的同學就能以設計程式及機械人等方式運用。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