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於各中、小學校的採訪中,均有前線教師表示學生學習動機偏低,因此不少教師及家長均會關注有否方法可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學校就運用動手做各類型的科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今次受訪的師生會分享飼養珊瑚及學校 STEM 的發展經歷。
佛教大光慈航中學也注意到 STEM 動手做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因此該校參與了「育養珊瑚校園計劃」;學生張婷婷介紹,計劃裡會提供受傷的珊瑚,讓學生們在學校內護理珊瑚,通過飼養珊瑚增加對生物的認識。學生鄭正心續說,通過參與計劃,能注意到生態上有不恰當的改變,就會讓珊瑚受傷「白化」,甚至死亡。
醒覺知識的重要
學生劉心講解飼養珊瑚讓她更瞭解海洋的變化,她們需每周監測水質裡的八項測試指標以控制水質,還要量度珊瑚,確認珊瑚生長情況。學生羅安萍接著分享對化學科的認知,以往對化學和生物學科之間的知識連通認識不足,而在計劃裡會運用化學知識理解生物發展,讓她直接瞭解到兩者的關係。至於充滿愛心的林翠盈感觸最深,她有飼養其他寵物的經驗,也曾誤以為珊瑚只是植物,現在既得悉珊瑚是動物的一種,而且理解到生物會因應環境變化而影響生存機會,因此促使她加倍細心照料,她期望能通過學習更多知識確保能照料好所有生物。
從訪問中,不難感受到同學們對飼養珊瑚有強烈的興趣,當中亦通過動手做,深化不同科目的認識,她們一致表示經由活動所學比書本上的學習方式更有趣及吸引。
實體化抽象知識
至於在教師眼中,通過動手做的學習活動有何得益?任教生物科的呂賀文老師講解,海洋污染在保育中是生物科裡的重要議題,但傳統教育方式大多只是接觸平面資料和瀏覽影片,無論是教師或學生所得到的知識大多只是認知;通過「育養珊瑚校園計劃」,有很多機會直接接觸生物,就算是未有機會直接從海洋接觸,也可藉此觸及海洋生物,亦因此對同學習而言有很高的吸引力。
除了動機外,師生們由選購魚缸到模擬海洋環境,還需要量度珊瑚、監察水質等,以她任教的生物科而言,這些直接的接觸能讓學習效果變得更明確。呂老師舉例,過往要教授水裡的鎂離子、鈣離子等概念,學生們掌握度很低,但通過參與計劃,經由每周測試,能明確感受到學生對此掌握度直接提升。
跨科學習連通知識
另一位教授化學科的羅景輝老師也有類似的感受,他指出學生要在家做化學測試並不容易,故此參與計劃就必然有所得益。他指出計劃裡的一個優點是讓學生能體驗更多現今科技及技術,畢竟課本上的知識大多較傳統及側重理論,而傳統測試的步驟亦較多及複雜,所需儀器亦多。這次活動的測試就貼近現今生活,只需抽取樣本,通過試紙就可進行快速測試,學生因此能快速體驗及學習整個流程。
除了兩個學科各自的內容外,跨科成效也值得關注,過往兩個獨立的學科,通過活動可讓知識連通,兩位教師均表示,因應要控制魚缸內的水質改變,學生需加入化學試劑,由於試紙會因應濃度變色,學生們能逐步感受到化學和生物學的關連,亦因此投入感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學生均有愛心和責任感,當為了做到控制環境的準確性,學生會反覆閱讀及記錄數據,於學習裡的能力細緻度全面提升,正是這樣啟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能力。
未來增添新科技元素
因應計劃裡教育成效顯著,學校正計劃進一步發展其他動手做活動,任教設計與應用科技科的石崇禧老師指出,計劃將預計加入更多 STEM 元素,如自動測試及水質調整,這是由於學校已有創科學會,過往已具備智能家居等的基礎,技術正適用於轉移加入至珊瑚計劃。此外,學校未來將會繼續發展創科,初步已準備添購風洞測試機及物料測試機,可見的將來將增添新設備及相關校本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