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不少過去使用的廣播技術都會「去模擬化」而變成「數碼化」, 電視廣播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故此特區政府在 2011 年發出數碼廣播牌照,當時還大力稱讚數碼廣播的優點,然而,4 年已經過去,政策還是紋風未動,原地踏步,不單放棄作出任何推動的政策叫市民改用數碼聲音廣播, 更讓舊有模擬制式「歷久常新」,由於政府一直採取「愛理不理」的態度,結果令所有持分者(包括模擬制式及數碼制式)為了維持生存及維持其市場佔有率, 結果全部「互聯網化」,透過互聯網去將節目廣傳開去,其實這種做法對已經投放資源於牌照的營運機構造成不公平競爭。
在這種不健康的營運環境下,問題終於出來,早前鳳凰衛視旗下的數碼電台鳳凰優悅(URadio),日前向政府申請退還數碼聲音廣播牌照,月底將停播新節目。政府於本月 17 日收到鳳凰優悅退還牌照的申請,鳳凰解釋電台經營困難,計畫本月 28 日起停播,屆時將不會推出新節目,在行政會議批准退牌前,只會安排重播舊節目。是次事件充分反映政府自數年前發出牌照後, 一直欠缺完善及長遠的推廣計畫,沒積極推動數碼電台發展包括教育市民及社會對數碼電台的認知, 政府一直沒有協助司機安裝汽車數碼收音機,而本港 5 條主要隧道、公共屋邨及港鐵等亦不能有效接收數碼電台訊號,大大影響收聽率, 這種任由持牌機構「自生自滅」, 並非一個負責任政府應有的行為, 故此,筆者認為政府要為鳳凰放棄牌照負上一定程度責任。
數碼聲音廣播技術上世紀 90 年代起在挪威、英國和瑞典正式啟用, 特區政府則在 2011 年 3 月向 DBC、新城電台及鳳凰優悅發出數碼聲音廣播牌照,牌照有效期為 12 年,發牌後 6 年進行中期檢討。當年 DBC 最為積極,承諾提供 7 條數碼頻道,首 6 年預算開支是 6.2 億元;新城及鳳凰則各做 3 條,分別表示首 6 年投資 1.34 億元及 2.03 億元;另外港台也會提供 5 條數碼頻道,結果 3 間電台都履行了頻道承諾,只得鳳凰「走數」,至今只啟播兩條頻道。
常言道「有人辭官歸故里, 有人漏夜趕科場」, 自鳳凰宣布離場後,網絡電台 D100 創辦人鄭經翰翌日即表示,已開始撰寫計畫書,準備申請 1 條數碼頻道, 只可惜「神女有心, 襄王無夢」, 只可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已經指出, 由於了解到其他電台反映數碼聲音廣播有經營困難,因此政府決定檢討整個行業和市場最新情況,其間不適宜發出新牌照。
最後, 筆者期望特區政府小心謹慎地處理是次事件, 切勿將事件演變成「另一次香港電視危機」, 不單再次打擊政府的管治, 更重要是再一次失去市民對政府的信任, 甚至影響海外投資者的信心, 故此重新設定具有視野的數碼聲音廣播政策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