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真 4K Gaming 魅力  RTX 3070 Max-Q 筆電架構 + 效能分析

    Yeung Chun Fat
    Yeung Chun Fat
    曾經在香港各間主要電腦雜誌工作,隨後轉行到電腦公司任職產品經理,最近重回媒體工作。個人出版的作品包括替香港工業總會轄下香港電子業總會(HKEIC)撰寫《香港電子業穩步向前- 回顧與前瞻》紀念書刊。

    在 Desktop 市場上, NVIDIA GeForce RTX 30 顯示卡技驚四座,高階的 RTX 3080/3090 更是一卡難求。在本月 26 日, NVIDIA 新一代 RTX 3080/3070/3060 筆電正式登場,是否能夠延續 RTX 30顯示卡的強勢呢?由於 Intel 11 代 Tiger Lake-H 高性能 8 核心 CPU 出閘脫腳,使首批上市的 Mobile RTX 30 被迫使用舊款 10 代 Core-H CPU,未能以完美的狀態登場,這又會為性能帶來多大的影響呢?

    NVIDIA Mobile RTX 30 各型號規格及價格定位︰NVIDIA Mobile RTX 30 各型號規格及價格定位

    相當於 Desktop 70~100% CUDA Cores

    Mobile RTX 30 採用 Ampere 架構,功能上與 Desktop 版本基本上相同,但出於功耗的考慮而在 CUDA Cores 數目方面及 GPU Boost Clock 方面有所調整,當中以 CUDA Cores 最能維持 Desktop 的水平。以這次發佈的 Mobile RTX 3080 、 3070 及 3060 為例,其 CUDA Cores 數目分別維持在 Desktop 版的 70.59% 、 86.96% 及 107.14% 水平,基本性能損失並不大。但在 GPU Boost Clock 方面,筆電出於功耗的考慮而盡量降低工作時脈,即以 Mobile RTX 3070 為例,筆者測試用的 Gigabyte AERO 17 HDR XC i7 / RTX 3070S 僅有 1290MHz ,僅相當於標準 Desktop 版 1730MHz 的 74.57% (編按︰還有更快的 OC 版),最終相當於 Desktop 64.84% 左右的性能。因此筆者測試後的觀感是 Mobile RTX 3070 Max-Q 不像 Desktop RTX 3070 較 RTX 2070 SUPER 快,不能用 Desktop RTX 3070 的測試經驗去評估 Mobile RTX 3070 Max-Q 的性能,這點會於下文作出交待。

    第三代 Max-Q 技術

    輕薄遊戲筆電的 Mobile RTX 30 將升級至 Max-Q 3.0 ,大量採用 AI 和全新的系統優化選項以提供效能,這又包括 Dynamic Boost 2.0 、 WhisperMode 2.0 、 Resizable BAR (即 AMD Smart Access Memory Technology )及 DLSS 共 4 大功能。由於 DLSS 功能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主要是在使用 DLSS 後可最多增加 2X 的效能,所以筆者也不特別多說。

    Dynamic Boost 2.0

    以 AI 技術決定為 GPU 、 GDDR6 記憶體或 CPU 優先加速,在有限的功耗內發揮最高速度。 NVIDIA 表示,Dynamic Boost 2.0 以內置 AI 網路功能對功耗分配進行逐幀調整,屬於即時及持續自動優化,優化程度極高。

    Dynamic Boost 2.0 以AI 技術決定為 GPU、GDDR6 記憶體或 CPU優先加速。

    WhisperMode 2.0

    採用 AI 驅動演算法優化遊戲筆電的噪音控制。為了達到最佳效能,NVIDIA 不惜為 WhisperMode 2.0  作重新設計,並為每台筆電作系統層級定制化的構建。在決定噪音級別後, WhisperMode 2.0 的 AI 驅動演算法便可通過管理 CPU 、 GPU 、系統溫度和風扇轉速,有效平衡噪音及效能表現。

    Resizable BAR

    Resizable BAR 「又稱」 AMD Smart Access Memory Technology ,由於 AMD 開發了相關技術予 Intel 及 NVIDIA ,兩廠開始把該技術納入到新產品中。通過 Resizable BAR 功能, CPU 可一次性訪問整個 GPU 幀緩存,而非現時只可每次訪問單個 GDDR 。不過筆者檢測了這次測試的 Gigabyte AERO 17 HDR XC i7 / RTX 3070S 筆電,發現 BIOS 並未見到 Resizable BAR 項目設定,而且所用的 NVIDIA 457.56 Studio Driver 未見有 Resizable BAR 功能的顯示,估計真正支援 Resizable BAR 功能可能是 2 月底更新 drivers 後的事情。

    支援 Resizable BAR 技術後,系統每次可以讀取所有 GDDR 記憶體。
    支援 Resizable BAR 技術後,系統每次可以讀取所有 GDDR 記憶體。

    首批上市採用 10 代 Core-H

    首批上市的 RTX 30 筆電,並非玩家心目中的 Intel 11 代 Core-H 或 AMD 5000H/HX 完美組合。前者因為 Tiger Lake-H 核心研發進度不似預期,而變種的 H35 平台僅提供 PCI-E 4.0 x4 Bus 連接顯示卡,嚴重限制 RTX 30 顯示卡性能而被廠商排除在外。至於 AMD Ryzen 5000H/HX 則要 2 月份才登場,使首批上市產品盡是 10 代 Core-H 的天下。

    筆者早前測試的結果顯示, 11 代 Core 平台目前只有 PCI-E 4.0 x4 Bus 連接顯示卡,被排除在高階 Gaming 筆電市場之外。
    筆者早前測試的結果顯示, 11 代 Core 平台目前只有 PCI-E 4.0 x4 Bus 連接顯示卡,被排除在高階 Gaming 筆電市場之外。
    8 核心 Tiger Lake-H 擁有 20 Lanes PCI-E 4.0 ,其中 16 組將用作連接 GPU ,是理想的 Mobile RTX 30 用 CPU 。
    8 核心 Tiger Lake-H 擁有 20 Lanes PCI-E 4.0 ,其中 16 組將用作連接 GPU ,是理想的 Mobile RTX 30 用 CPU 。

    4K 1‎7.3″︰Gigabyte AERO 17 HDR XC i7 / RTX 3070S

    編輯部收到首批機款由 Gigabyte 提供,屬於 AERO 17 HDR XC ( RTX 30 系列),送測型號採用 4K(3840 x 2160) IPS 顯示屏,可支援 100% Adobe RGB 色域 + X-Rite Pantone 校色認證,屬於 Gaming 及 Studio 兩用的筆電。雖然在 NVIDIA 的定位中, Mobile RTX 3070 遊戲性能為 90fps Ultra 1440p ,但據筆者測試所得, Mobile RTX 3070 在 4K RTX 設定下仍然可有流暢的 Gaming 表現,這將在下文跟大家分享。

    支援最高 3840 x 2160,但沒有 2560 x 1400。
    支援最高 3840 x 2160,但沒有 2560 x 1400。

    99Wh 大容量電池

    機身採用 CNC 全鋁加工,並有 WINDFORCE Infinity 散熱系統,包括兩組 71 葉風扇、5 個散熱導管以及全銅散熱鰭片等等,可提升 30% 散熱性能,測試中機身發出的風扇噪音並不明顯,相信除了 WhisperMode 2.0 的作用外, WINDFORCE Infinity 散熱系統亦應記一功。

    最後在電池選用方面,採用目前較大的 99Wh 大容量電池,據說最高可提供 8 小時續航力。

    Full size RGB 鍵盤
    Full size RGB 鍵盤
    提供指紋識別功能
    提供指紋識別功能

    支援 HDMI 2.1 8K 輸出

    既然 4K 是測試筆電的主題,那麼 4K 以上的顯示輸出便是對該項功能的延伸了。 Gigabyte 方面表示,此筆電不但支援 3 組 4K 顯示輸出,更支援 HDMI 2.1 功能,最高可作 8K@120Hz 輸出。
    再說說所用的顯示器,這次測試雖屬 1‎7.3″ 大芒型號,但因為 3mm 微邊框設計所以比一般 5mm 有更大可顯示面積。

    採用可活動式網路攝影機鏡頭蓋設計,防止偷拍。
    採用可活動式網路攝影機鏡頭蓋設計,防止偷拍。

    Core i7-10870H 5GHz CPU

    送測型號採用 Core i7-10870H CPU ,最高工作時脈可達 5GHz ,可有效提升遊戲性能。其他配備方面,採用 Wi-Fi 6 2.4Gbps 網絡功能、 32GB Dual Channel DDR4-2933 記憶體及 1TB M.2 NVMe SSD ,以及傳輸速度高達 300MB/s UHS-II 高速讀卡機等等,屬於高性能的組合。

    支援 HDMI 2.1 輸出
    支援 HDMI 2.1 輸出
    機身設有多個散熱孔
    機身設有多個散熱孔

    新舊對決!
    Mobile RTX 3070 Max-Q vs RTX 2070 SUPER

    雖然是新舊對決,但兩部筆電的配置卻不能相同,多少影響到最終結果。 RTX 2070 SUPER 擁有1380MHz GPU Boost Clock + 14Gbps GDDR6 的優勢,相比 RTX 3070 Max-Q 為 1290MHz GPU Boost Clock + 12Gbps GDDR6。另外, Mobile RTX 3070 Max-Q 測試筆電擁有 4K 顯示屏,而比較 RTX 2070 SUPER 採用 1080p 顯示屏,所以 4K 測試部分是外加 4K 顯示器來進行的。

    8GB RAM 足以應付 4K RTX Gaming 嗎?

    4K RTX Gaming 對於顯示記憶體提出很高的挑戰。那麼 RTX 3070 Max-Q 上的 8GB GDDR6 是否足夠呢?以下以 《 Watch Dog 》來說明︰

    在 4K RTX Ultra 設定下,遊戲表示需要 10GB RAM 以上。
    在 4K RTX Ultra 設定下,遊戲表示需要 10GB RAM 以上。
    完成測試後表示僅需要 6.07GB VRAM
    完成測試後表示僅需要 6.07GB VRAM
    分析 Benchmark 結果,有不少是與 VRAM 容量有關。
    分析 Benchmark 結果,有不少是與 VRAM 容量有關。

    Gaming 測試戰果

    除了在《 3D Mark 》有 20% 左右的增長外,各項遊戲表現不一,當中又以《 Watch Dogs: Legion 》表現最好,在 4K 時有 46.88% ,而整體遊戲效能增長在個位數字左右。

    3D Mark
    3D Mark 圖表
    3D Mark
    Watch Dogs: Legion Ray-Tracing Ultra + DLSS Performance
    Watch Dogs: Legion Ray-Tracing Ultra + DLSS Performance

    Studio 測試戰果

    Studio 測試 RTX 3070 Max-Q 表現出其身價,平均來說可以得取 40% 左右的效能增長。

    電池時間測試

    由於各 GPU 代表筆電的規格、顯示屏及電池容量不一,難作直接的比較。筆者感覺是 RTX 3070 Max-Q 晶片比較耗電,但在 AI 技術配合下較省電,所以有效提供 1 小時 31 分的使用時間,表現稱職。

    電池時間測試
    Mobile RTX 2060
    Mobile RTX 2060 表現
    GPU 速度不變,不因電池快將用克而降速。
    Mobile RTX 2070 SUPER
    Mobile RTX 2070 SUPER 表現
    在 Pass 4 中段出現明顯降速
    Mobile RTX 3070 Max-Q
    Mobile RTX 3070 Max-Q 表現
    在 AI 技術之下降速時間較早,在 Pass 3 開始出現部分降速,而於 Pass 4 1/3 時節出現較明顯的降速。

    SPEC

    作業系統︰Windows 10 Home
    顯示屏︰1‎7.3″ 窄邊框 UHD 3840×2160 IPS 級霧面液晶顯示螢幕( VESA DisplayHDR 400, 100% Adobe RGB )
    CPU︰Intel Core i7-10870H (8C/16T, 2.2~5GHz)
    顯示︰NVIDIA RTX 3070 Max-Q 8GB GDDR6 + Intel UHD Graphics 630
    記憶體︰2‎x 16GB DDR4-2933
    儲存裝置︰1TB PCI-E 3.0 x4 NVMe SSD
    晶片組︰Mobile Intel HM470
    網路: Intel Wi-Fi 6 AX200 (Gig) + BT5, Realtek RTL8125-BG 2.5Gb LAN
    視訊鏡頭︰HD 視訊鏡頭
    音效︰2‎x 2 瓦揚聲器, 內建式麥克風及 Nahimic 3 環繞音效技術
    連接埠︰3‎x USB 3.2 Gen1 (Type-A) 、 Thunderbolt 3 (Type-C) 、 HDMI 2.1 、 mini DP 1.4 、 耳機輸出孔、麥克風輸入孔、 UHS-II SD 讀卡機
    電池︰99Wh 鋰電池
    火牛︰2‎30W
    尺寸︰3‎96(W) x 270(D) x 21.4(H) mm
    重量︰2.5kg
    售價︰$22,999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