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最貴,近年愈來愈多人明白這道理。社交平台 Facebook 和 Google 旗下的網絡服務免費任用,代價是要用戶看廣告,更把私隱資料售予廣告商。 Facebook 最近更新 WhatsApp 的私隱條款,因被迫出賣私隱引起用戶不滿,結果令另一開源即時通訊平台 Signal 興起。
即使 Facebook 就有關私隱條款細節再發出聲明解釋,甚至 Facebook 大中華區高層梁幼莓在有認證的個人帳戶出貼文加以解說亦無補於事。 Signal 在同一星期的全球下載量急增 40 倍,在多個國家的下載榜穩佔第一。
用戶憤而發起轉會潮,迫使 Facebook 暫緩執行 WhatsApp 新私隱條款,延至今年 5 月才落實。不過,香港人深知暫緩並不是撒回,最終還是要實行。
這條款最大的爭議是要 WhatsApp 用戶同意與 Facebook 分享資訊,而且條款霸道,只允許用戶選擇接受,否則日後不能再使用 WhatsApp 。 Facebook 將旗下多個平台融合,更新條款為發展商業版 WhatsApp 。雖然 Facebook 強調用戶日後自行決定是否與商戶在 WhatsApp 溝通,卻不讓用戶選擇不接受條款下繼續如常使用 WhatsApp 。
這次更新條款牽連大波,與 Facebook 劣跡斑斑不無關係,多次被揭出賣數據,令用戶的私隱意識漸增。
WhatsApp 曾打算收費
回到最初,如果用戶肯付費給 WhatsApp ,這熱門的即時通訊平台會否落入 Facebook 手上? 2009 年推出的 WhatsApp ,在智能電話平台成功取代短訊。初期在不同平台有各自的收費方式,通常給用戶首年免費試用,之後收取年費。不少用戶在多個平台使用 WhatsApp ,變相永續免費。該公司在 2013 年 7 月公布統一收費計畫,繼續首年免費,之後每年 0.99 美元。惟在 iOS 商店付 0.99 美元購買程式後毋須逐年付費。
用戶得悉要收費引起爭議,有人習慣了免費服務不願付款,難聽的批評盡出。這些用戶通常買得起昂貴的智能電話,卻不想付每年不足 1 美元的服務費。有些較理性的反駁以沒有信用卡作理由,而事實上當時的流動付款方式未成熟。最終 WhatsApp 撒回,全部平台改成免費服務。
由於無法從用戶賺取收入, WhatsApp 尋求最直接的出路——賣盤。 Facebook 在 2014 年 2 月出天價 193 億美元收購。之後尋找 WhatsApp 的盈利方式,例如引入廣告,導致創辦人 Brian Acton 在 2017 年離開 Facebook ,另起爐灶開發 Signal 。
當時認為每年 1 美元很貴的 WhatsApp 免費用戶,現在又會否改變想法?可惜現實沒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