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失明的乞丐在街頭行乞,旁邊一塊紙皮寫著「我是盲的,請幫助」(I’m blind, please help.)。一位女士路過時,將紙皮反轉,寫上「這是一個美好的日子,但我看不見」(It’s a beautiful day but I can’t see it. ),這樣的改變,乞丐討得的錢比先前多了好幾倍。親子溝通也如是,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引起不同的回應。
父母即使有道理,講事實,也要配合恰當的說話方式,才能觸動孩子的心靈,贏取正面的回應。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對勁時,通常會質問孩子:「點解會咁低分?」「點解叫極你都唔停?」「點解你咁懶?」「點解又遲到?」孩子一般會答:「因為…所以…唔關我事呀!」孩子多數都會將問題歸因於外在化的理由,而不想直認自身的錯失,避免受到進一步的責難,此乃人之常情,成人
亦如是。然而父母不但不會因此息怒,往往更加憤怒,無他,父母大都心裡有數,判斷了孩子失誤的原因,問「點解」時,其實想表達不滿,多於聽孩子的理由。
2W1H代替責備
為此,父母除了要冷靜之外,還可以改用另一種更有建設性的詢問句式,在表達自己感受及期望的同時,也可鼓勵孩子對現況作出回應。以「怎樣」(How)、「何時」(When),代替「點解」(Why),引導孩子思考父母及他人的感受。
例一、當孩子良久仍未開始做功課。
舊的說法:「點解仲唔做功課?」
新的說法:「現在是八時,我仍未見你開始做功課,我擔心你十時前也未能完成,究竟你打算怎樣?」
例二、當孩子的默書成績屢次欠佳。
舊的說法:「點解默書咁低分?」
新的說法:「我發現你默書的成績退步了,我感到可惜,你覺得怎樣?有何打算?」
例三、當孩子在晚上十一時還在家中拍球,製造噪音。
舊的說法:「點解你咁嘈?你估人哋唔駛瞓呀?」
新的說法:「現在是幾點?是否合適的時間拍球?我擔心噪音會滋擾鄰居,你認為幾時才算合適?」
非責備性的表達及提問,可避免觸動孩子的防衛功能,將矛盾升級,陷入親子泥漿摔角之中,同時,孩子感到被尊重,會重新思考自己的問題,較容易作出明智的選擇,決定往後的行動及打算。
© 2020 Plug Media Services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 [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