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P2P支付有「錢」景

    Lawrence
    Lawrence
    《PCM》創刊編輯, 見證電腦由 Monochrome 到 3D,9.6Kbps 撥號到 5G 無線上網年代,DIY、攝影、影音、手機樣樣啱玩。

    相信香港人都最少有一張八達通卡,上周當八達通宣佈推出 P2P 支付服務,不少媒體都第一時間廣泛報導,甚至是爭相提供使用教學,但說也奇怪,雖然服務在當日已經開通,但身邊真心有意開通試用的朋友卻少之又少。
    始終香港人習慣了使用八達通作現金支付車費或購物交易,若要進行人對人過數,使用習慣相信仍需一段時間累積。不過,單純從開啟戶口,要提供身分證及住址證明上載,這個「實名制」登記動作,已經叫不少人放棄,有趕客之嫌。
    但有利用過中國 P2P 支付服務的朋友認為,現時八達通使用的實名制登記,其實已算寬鬆,中國有實名登記,甚至是要申請人拿住有相片的身分證自拍一張來證明申請者是身分證持有人。或許香港人注重私隱,對一切懷疑收集過多私人資料的網上申請都會特別敏感,甚至會放棄不用。
    當然,P2P 支付涉及金錢交易,要保障交易安全,嚴格一點無可厚非,不過建議最好先向申請人說明收集個人資料的用意,以及個人資料的處理方式。過去本港都出現過幾次電子貨幣懷疑收集太多私隱資料,又或者將個人資料轉至第三方作宣傳用途,令人對電子貨幣有所顧忌。
    開發慢未必是壞事
    手機 P2P 支付在港發展速度頗慢,消費者大都仍使用信用卡,又或者八達通付款,一來習慣性,二來信用卡大都有獎勵制度,鼓勵消費。相對地,早前本地推出的手機支付平台,都要夾住大型的優惠推廣,例如限時的大量折扣,又或者現金回贈,才能做到一刻吸引,可是推廣一過,大家又會繼續用信用卡或八達通。
    有評論曾經分析,香港的 P2P 支付發展不及中國,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信用卡業務不普及,當中不少都只是支帳卡,需要有現金在戶口才能交易,等同 P2P 支帳,所以中國跳過了信用卡交易,直接推出 P2P 支帳,加上最初的監管機制未完善,造成好多新的支付方案快速發展。
    反觀香港,金融制度相對全面,政府發展 P2P 金融和 P2P 支付的步伐雖慢,但監管會比較全面,政府計劃在今年底前向 P2P 支付提出發牌條件,領有牌照才可經營,而且門檻不輕,其中一項是要有 2,500 萬港元保證金,所以一些實力不足的支付平台,除非得到背後財務支持,否則好難參與。
    目前,本地發展的 P2P 支付業務,比較多人熟悉的,無論是發行量達 2,900 萬張的八達通,又或者有信用卡 MasterCard PayPass 支持的 Tap & Go,都是採用接觸式晶片卡,又或者是內置晶片的 SIM 卡配合 NFC 手機使用,目前 NFC 裝置只限 Android 手機,對廣大 iPhone 用戶來說,雖然有應用方案,但卻要透過額外配件或另一張實體卡進行交易,倒不如直接用八達通更方便。
    打造無現金生活
    早前有外國媒體在中國進行了測試,就是一日遊全日制的採訪活動中,都使用手機 P2P 支付而不帶現金,結果是無論街邊小食、上網購票到戲院睇戲、乘交通工具,甚至朋友之間夾錢食飯,都可用手機 App 全部支付,而且運用了QR Code,不用使用 NFC 方式接觸,達至零現金生活,記者總結,在中國沒帶銀包不要緊,但沒有手機就大件事。
    香港另一個大型支付平台,銀通也有計劃在短期內推出 P2P 支付,包括中銀在內的 12 間銀行參加,這個流動支付平台,據稱就接近中國現時使用的方式,只要有對方手機號碼就能利用 App 進行支付。如果屬實,對現時幾家仍使用 NFC 技術的支付平台會製造不少壓力。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