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腦 DIY 硬件 1 / 2 升級  AMD RX 6650 XT.6750 XT 解構 + 效能深入分析

1 / 2 升級  AMD RX 6650 XT.6750 XT 解構 + 效能深入分析

隨著挖礦熱潮的減退,迫使 AMD 及 NVIDIA 等廠商重新正視消費者的需要。有見 NVIDIA 已經推出 RTX 3070 Ti 、 RTX 3080 Ti 及 RTX 3090 Ti 等卡,曾經沉寂多時的 AMD 決定在香港時間 5 月 10 日晚上 9 時,推出 RX 6650 XT 、 RX 6750 XT 及 RX 6950 XT ,又因為 AMD 只為型號增加 50 然而,可見這是一次 1/2 之升級,適量增加性價比之用心。

AMD RX 6X50 XT 升級計劃

AMD 這次推出的新卡均以 50 XT 作結尾,成為與現有型號之最大分別。說到這次升級,筆者認為是「 1/2 升級 」,因為新卡不論在製程 (TSMC 7nm) 、 Stream Processors 數目以及 Ray Accelerators 均未作升級,令人失望,原來以為 AMD 今年會全面改用 TSMC 6nm 製程,源於今年新出之 RX 6400 及 RX 6500 XT 顯示卡已改用 TSMC 6nm 製程, AMD 此舉令人失望。不過在記憶體及 GPU 時脈方面,新卡略為提升,使效能有一定之增長。

筆者認為,今天之 RX 6X50 XT ,從前應該是來自 AIB 廠商自發所為,自從 GPU 廠商採用 GPU + GDDR6 捆綁式銷售後, AIB 廠商難以改動記憶體及 GPU 時脈,如果是從前的話,應該會有 RX 6650 XT 32GB DDR4 及 RX 6750 XT 24GB DDR5 等卡,可惜今天不能了,昔日市場選擇更多,令人懷念。

AMD RX 6X50 XT 規格一覽表︰

從 AMD 公佈的規格來說,新卡並未增加記憶體及 Compute Units 數目,令人失望。
新卡定價較舊卡新出時貴了最多 100 美元,但 AMD 表示考慮到顯示卡漲價等因素,實際沒加那麼多。
此圖是 AMD 表示加入漲價等因素後, RX 6000 顯示卡實際性價比較 NVIDIA RTX 30 更高。
RX 6950 XT 假想敵是 RTX 3090,並有進一步挑戰 RTX 3090 Ti 的意圖。
RX 6750 XT 的假想敵為 RTX 3070
RX 6650 XT 的假想敵為 RTX 3060
AMD 表示目前 AMD FSR 1.0 已獲得超過 80 款遊戲支援,間接提升 RX 6000 顯示卡性能。

ASUS ROG Strix RX 6650 XT OC

首先要介紹 RX 6650 XT 之代表,即 ASUS ROG Strix Radeon RX 6650 XT OC Edition 。此卡採用 2 把 100mm 大風扇設計,佔用 2.9-Slot 而顯得十分霸氣。另外是支援 OC Mode ,可把 GPU Game Clock 從 Default 2,523MHz 增至 2,543MHz 。

RX 6650 XT 發熱量不高,所以卡採用膠板即可。
顯示輸出為 1x HDMI 2.1, 3x DisplayPort 1.4
特別採用長身葉片及 half-width barrier ring 設計,據說可增加氣流等。
Dual BIOS 設計,可強制行 P-Mode 或 Q-Mode (靜音模式)。
採用單 8 pin PCI-E 供電
附送限量版閃卡
分解散熱器後的樣子
採用 5 根 heatpipes 散熱
採用 Navi 23 KXT 核心,並有 4 顆 GDDR6 記憶體。
採用 Samsung 17.5Gbps GDDR6 記憶體、 SiC654A DrMOS 晶片等等。
GPU 背部採用 MLCCs 電容
設有 AURA 晶片加強燈效變化。
PCB 背部元件不多,主要為鉭電容等。
主要的 RGB 燈效在卡頂
可配合 Armory Crate 改動 RGB 燈效同步變化。
《 GPU-Z 》顯示之規格
可配合 ASUS 《 GPU Tweak III 》作監控及超頻等

SPEC
OC Mode GPU Clock︰2694MHz Boost, 2543MHz Game
Gaming Mode GPU Clock︰2694MHz Boost, 2523MHz Game
記憶體︰8GB 17.5Gbps 128-bit GDDR6
散熱方案︰2x 100mm, 2.9-slot
顯示輸出︰1x HDMI 2.1, 3x DisplayPort 1.4
工作介面︰PCI-E 4.0 x16
尺寸︰281 x 135 x 59mm
建議火牛︰650W
Power Connectors︰1x 8pin PCI-E
售價︰$4,199
查詢︰ASUS HK (3582 4770)

Sapphire NITRO+ RX 6750 XT

RX 6750 XT 代表為 Sapphire NITRO+ RX 6750 XT , NITRO+ 定位僅次於 TOXIC ,用料甚佳並具一定之性價比。對於此卡,廠方也是花了不少心思,如新形設計之風扇,採用第 2 代 Angular Velocity Hybrid Fan 、 14 Layer 2Oz High TG PCB 等等。

採用金屬造背板提供更強之保護。
背板也是全卡最強 RGB 燈效所在地
也是標準的 3x DisplayPort + 1x HDMI 輸出
 Dual BIOS 功能。可以 DIP Switch 或在 《 TriXX 》程式砌換。
採用雙 8 pin PCI-E 供電,確保有足夠之電力。
附送支撐架等等
卡有設有 3 pin +5V ARGB 接口,以實現燈效同步功能。
採用第 2 代 Angular Velocity Hybrid Fan
拆解散熱器後,可見整卡佈滿了散熱片等。
採用 5 根 Composite Heatpipes
採用 14 Layer 2Oz High TG PCB
Navi 22 KXT 核心,以及 Samsung GDDR6 記憶體顆粒。
Power Connector 電路加入大量保險絲作保護
GPU 底部也大量採用 MLCCs 電容加強穩定性能
《 GPU-Z 》顯示之規格
提供 Sapphire 《 TriXX 》監控程式

SPEC
Default BIOS GPU Clock︰2623MHz Boost, 2554MHz Game
Silent BIOS GPU Clock︰2600MHz Boost, 2495MHz Game
記憶體︰12GB 18Gbps 192-bit GDDR6
散熱方案︰3x 90mm, 3-slot
顯示輸出︰1x HDMI 2.1, 3x DisplayPort 1.4
工作介面︰PCI-E 4.0 x16
尺寸︰320 x 134.85 x 58.4mm
TGP︰230W/200W
Board Power︰285W/255W
建議火牛︰650W
Power Connectors︰2x 8pin PCI-E
售價︰$5,599
查詢︰QC SUPPLIES (3853 5353)

RX 6650 XT.6750 XT 效能篇

這次測試以 RX 6650 XT 為主,也是 AMD 這次主力所在,對手分別為自家的 RX 6600 XT 及 NVIDIA RTX 3060 。另外,這次測試也大量採用 AMD FSR 功能,至於 NVIDIA 顯示卡則改用 DLSS 作比較,設定為 FSR Ultra Quality = DLSS Quality 、 FSR Performance = DLSS Performance/Ultra Performance 以求最大之公平。

測試平台

顯示卡︰
NVIDIA RTX 3070 Ti Founders Edition (Boost Clock: 1.77GHz)
Sapphire NITRO+ RX 6750 XT (Boost Clock: 2623MHz, Game Clock: 2554MHz)
ASUS ROG Strix Radeon RX 6650 XT OC Edition (Boost Clock: 2694MHz, Game Clock: 2523MHz)
ASUS ROG Strix Radeon RX 6600 XT OC Edition (Boost Clock: 2607MHz, Game Clock: 2428MHz)
水冷AIO︰Fractal Celsius+ S36 Prisma
CPU︰Intel Core i9-11900K (8C/16T, 3.5~5.3GHz)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XIII HERO Intel Z590
記憶體︰2x 8GB Kingston HyperX Fredator DDR4-2933 @3200
存儲裝置︰WD_Black SN850 2TB NVMe SSD
火牛︰ASUS ROG Thor 1000W Platinum II
作業系統︰Windows 11
驅動程式︰ 512.59 WHQL GEFORCE GAME READY DRIVER, AMD-Software-Adrenalin-Edition-22.10-Win10-Win11-22.10.01.02-Apr27

測試一︰3DMark

在 3DMark 基準測試中,RX 6650 XT 較 RX 6600 XT 在《 Time Spy 》及《 Time Spy Extreme 》分別有 4.68% 及 4.43% 效能增長,表現勝預期。至於以 Ray-Tracing 測試為主的《 Port Royal 》一項,更取得 5.09% 效能之增長。至於與 RTX 3060 的比較方面,除了在《 Port Royal 》外,即使是 RX 6600 XT 也能取勝。筆者認為, AMD 為 RX 6000 系列顯示卡加入 Infinity Cache 功用很大,只是市場把 Ray-Tracing 的作用看成絕對,而忽略其價值。

測試二︰Cyberpunk 2077 測試

《 Cyberpunk 2077 》最近新增支援 AMD FSR 1.0 優化,最高可至 Ultra Performance ,其效果比過往的 Radeon Boost 好很多。這次使用 Ray-Tracing = Ultra 的設定,雖然 RX 6650 XT 得分仍然落後於 RTX 3060 ,但已不像從前僅為後者 25~50% 效能那麼誇張。

《 Cyberpunk 2077 》已支援 AMD FSR 1.0 之 Ultra Performance 設定

測試三︰Division 2 測試

《 Division 2 》並不支援 Ray-Tracing,所以 RX 6650 XT 在 2K 及 2.5K 下輕易擊敗 RTX 3060 ,僅在 4K 一項不如後者。筆者認為,RX 6650 XT 內建 32MB Infinity Cache 不足以支援 4K 下的高性能,此時 RTX 3060 的 192bit GDDR6 架構將帶來優勢。不過 34fps 的性能令人難以接受,實際作用不大。

測試四︰Dying Light 2 測試

《 Dying Light 2 》遊戲對於顯示卡的 Ray-Tracing 運算能力要求很高,所以筆者乾脆分成 No Ray-Tracing 及 Ray-Tracing 兩部分的分數。在 No Ray-Tracing 下,在 2K 時即使不用 FSR 也有不俗的性能,若配合 FSR Performance 的設定即使是 4K 也不成問題。但在 Ray-Tracing 下,2K 也要 FSR Performance 才有像樣的性能。

測試五︰FarCry 6 測試

《 FarCry 6 》測試有如 AMD 的票倉,即使是 Enable DXR 功能也有不俗的成績。不過測試的 RX 6650 XT 及 RX 6750 XT 的好運僅限於 2K 及 2.5K 設定, 4K 下性能出現明顯的下跌。另外, RTX 3060 及 RTX 3070 Ti 雖也可用 AMD FSR 優化,但作用不如 AMD 。

測試六︰Marvel’s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 Marvel’s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不是 AMD 卡的強項,但使用難得使用 Ray-Tracing 也有不俗之性能,若要 60fps 以上的話, 2K 時不妨加入 FSR Ultra Quality 設定, 2.5K 時可採用 FSR Performance。

測試七︰Metro Exodus Enhanced Edition

《 Metro Exodus Enhanced Edition 》不支援 AMD FSR 優化,但在自帶 Benchmark 測試中, RX 6650 XT 及 RX 6750 XT 也有不俗之表現。尤其是 RX 6650 XT ,測試成績十分貼近 RTX 3060 。

測試八︰Watch Dogs: Legion 測試

《 Watch Dogs: Legion 》非常偏重 Ray-Tracing 性能, RX 6650 XT 及 RX 6750 XT 即使採用 Ray Traced Reflections = Medium 設定,仍出現斷崖式的性能下滑。若不使用該功能, RX 6650 XT 表現可在 RTX 3060 之上。

測試九︰功耗及溫度測試

此項測試結果教筆者感到意外,是 RX 6650 XT 整機功耗達 312W 而在 RTX 3060 的 301W 之上,可見 AMD 未有為新卡改用 TSMC 6nm 的問題。至於 GPU 工作溫度方面,則更多受顯示卡散熱器影響,只可說在 ASUS 的調校下, RX 6650 XT GPU 工作溫度可低至 55℃。

Conclusion

AMD RX 6X50 XT 升級計劃在核心不變但適量增加 GPU Boost 及 GDDR6 時脈的情況下,帶來 5% 左右的效能增長,比預期中高。另一方面,新卡在與 NVIDIA RTX 30 性能差距大大收窄,這更多地受惠於更多遊戲支援 AMD FSR 技術,而隨著在今年下半年有更多遊戲支援 AMD FSR 2.0 技術,兩者的差距可望進一步減少。筆者認為,AMD 在與 NVIDIA 長年的對抗已變得聰明起來,懂得配合軟件進攻,而非單從硬件升級入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