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香港教育制度反思

    越來越多中小學生抵不住學業的壓力而自暴自棄!隨著時代進步,知識水平提高。這一代的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期望子女努力讀書、出人頭地。可惜政府資助大學學額只有一萬五千個,但每年中學文憑試報考人數超過三萬,只有家境富裕的學生才有能力到海外升學,本地學生找不到出路。近年越來越多中學生拒絕上學,留在家中沈迷打機!

    香港七、八十年代,經濟以輕工業為主,青年人容易找尋工作。到了九十年代轉為金融貿易及服務業為主,學術水平要求不高,也不難謀生。千禧年以後,經濟下滑,生活艱難。到了科網及物流業急速發展,經濟從谷底反彈,近年經濟已見復蘇,企業吸納資訊科技人才,香港進入知識型經濟,教育趨向培育精英。與此同時,忽略了大部分知識水平一般的年輕人,政府又不積極培育他們的謀生技能,年輕人很難找到一份有前途的工作,社會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

    精英主義剝奪教育機會

    香港教育制度仍然以精英教育為主,汰弱留強,過早按學生成績分優劣。現時直資小學,接受教育局津貼,以靈活運用資源為名,只收取有「潛質」的學生。父母為了預備子女小一入學面試,強逼子女不合常理的語文及體藝訓練,祈求入讀名牌小學。說穿了,名牌學校只是揀選「聰明」及「家境富裕」的小孩而教。大家可以想一想,只要揀選優質的食材,不難做出珍饈百味;反之傳統學校由地區隨機排位,學生質素參差,偏遠地區更甚,家庭環境欠佳,學生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老師傳授知識之餘,也要兼顧學生不同的需要。小學教育制度分化了傳統及精英學校,只積極培育精英,淘汰成績未如理想的學生,偏離了普及教育的原則,忽略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機會。中學的情況更甚,中一排位分為三等份,分配至三等級的中學,所以中學學校分為三個 Banding 。中一入學後也有分班試,學生以成績優劣排名,鼓勵學生互相競爭,爭取進入精英班。總括而言,香港教育制度以精英教育為目的,教育局推波助瀾,以考試成績定優劣,剝奪大多數學生的教育機會!

    國際推行大學預備課

    國際上基礎教育,包括中、小學以普及教育為主,學校提供多元化學習,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公開考試的比重也逐漸減少,以學生課堂表現及專題研習為評核。愈來愈多國家取消公開試,改為校內評核為大學預備班的入學標準,包括:美國、澳洲、法國等,學生只需要語文程度達標,校內成績合格便可選擇喜歡的大學預備課程(註)。香港必須改革現時教育制度,鼓勵以校內成績為評核標準,取消公開試,鼓勵學生選擇喜歡的學科。小學教育不應該有家課,鼓勵參與課外活動及主動學習。中學教育更應該多元化,配合不同學習需要。不同中學的學生,為什麼不能夠集合起來,集中資源學習專門學課,共同制作專題研習。只要教育局及各專家共同努力,鼓勵多元教育,取消公開試,減低考試壓力,提高學習興趣,香港整體青少年競爭力便會提升!

    註:香港很多中五學生到海外入讀大學預備班,以英語水平及校內成績入學,避開 DSE 教試。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