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讓孩子憤怒吧!

    文 正康
    文 正康
    親職教練及培訓顧問 致力於家長及教師的培訓,現主力教授LP 及家長教練技術課程,並著有「親子學習程式學」及「因型施教--管教有法」。文正康育有2 名兒子,當中2 年更當上「全職爸爸」,深明現今家長教養孩子之苦與樂。

    有一日,哥哥小吉不停地怒吼,更氣結得說不出話來。吉媽聞聲趕至,只見小吉滿臉通紅,咬牙切齒,拳頭緊握,怒視弟弟吉 B 。經了解後,原來 3 歲大的吉 B 沒有問過哥哥,奪去哥哥手上的玩具。當小吉想取回的時候,弟弟竟一拳打在小吉的身上,但小吉知道不能以牙還牙向弟弟還擊,在沒有辦法之下只能無奈地大叫,希望身邊的大人能過來幫忙。
    正當吉媽一邊撫摸小吉的胸口,一邊安慰小吉的時候,坐在身邊的親朋戚友立刻加入「救援行動」,你一言我一語地說:「你係男孩子嘛,少少事不用怕啦⋯」,另一個親友又說:「駛乜叫呀,你係哥哥,要讓細佬呀⋯」雖然眾多親友前來安慰,但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小吉仍在痛哭,而且愈叫愈大聲,彷彿在向世界宣告:「你們沒有一個人懂得我的感受!」

    「殺毒」父母

    為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希望每天都見到一個掛「歡笑臉」的兒女,但當孩子遇到負面情緒時,部份父母就好像防毒軟件一樣,希望把病毒盡快消去,讓孩子這套操作系統運作良好。然而,研究發現,過份壓抑自己的情緒,會做成孩子只關顧父母對自己的感覺,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感受,亦讓情變得一面倒,心靈不能健康的成長,日後與父母的關係變得更為惡劣。
    要有良好的精神健康,那我們要學習如何溫柔地擁抱負面情緒了。近日有研究發現,如果我們能夠容讓自己的內在的感受釋放出來,無論情緒是否讓人不快、甚至是憤怒或憎恨,都能讓我們更為快樂。這項研究邀請了約 2,300 名不同國際的大學生參與,研究人員 Dr. Maya Tamer 在研究中發現到,大部份人都希望有快樂的情緒,但如果那情緒與他們希望釋放的情緒是身心一致時,他們的生活幸福感才會提高!

    憤怒無罪

    有看過電影《 Inside Out 》的朋友都知道,人生不可能只有「喜悅」。悲傷、憤怒及恐懼等情緒同樣重要,人生才會更為圓滿。當孩子感到憤怒時,父母可以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感受內心的痛及無助,例如父母可以說:「我知道你好嬲,你覺得這件事很不公平⋯⋯」,讓孩子知道父母明白他們的感受,找到一個情緒出口。接著,父母可再幫助孩子將憤怒的感覺適當地表達出來。例如:「你可以告訴我,你有甚麼感受嗎?你身體有甚麼感覺?」當孩子的情緒找到適當的渠道表達,怒氣自然會慢慢消退。待孩子情緒變得平和,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了解事情的始未,並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經驗中得到寶貴的學習。
    其實凡事太過未必是好事,過份正面的態度就像一架沒有剎車制的跑車一樣不斷地向前衝,當前面有危險時不懂得剎停。其實負面情緒並不是壞東西,只要讓孩子有機會表達自己真正的內在感受,讓情合適地表達出來,當孩子得到父母的指導,從錯誤中學懂應有的態度及行為,孩子才會成長,人生亦更圓滿快樂!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