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全球民調都出事了

    Dr. Joseph Leung
    Dr. Joseph Leung
    擁有工商管理博士及三個碩士學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超過 30 年,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及課程總監、香港零售科技商會副會長、香港互聯網論壇副會長、亞洲域名爭議解決中心專家名冊成員、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認可綜合調解員、英國特許仲裁學會(東亞分會)委員、學術及資歷評審局學科專家、香港、新加坡及英國電腦學會資深會員、英國特許市務學會資深會員、國際扶輪 3450 區中環海濱扶輪社創社社長。

    全球每隔一段時間便是大選年,而今年亦不例外,正值政權交接,以往不論政黨或傳媒,均依賴民調去了解持分者的想法及意願,過去這種做法可謂行之有效,可供參考;然而,近年與選舉的民調結果可謂「天淵之別」,較為震撼應算是美國總統大選及英國脫歐,兩件事件均令全球一地眼鏡碎。

    以美國大選為例,民主黨的希拉莉,選前民調領先 4%,遭輿論指 90% 極大機會勝出,人人看高一綫,但最終結果卻是相反,共和黨對手特朗普取得勝利。另一件重大的民調失準事件,必然是今年 6 月的英國脫歐公投,當時的媒體、民調專家一樣押注留歐,雖然估計票數會吃緊,但也預料留歐派會小勝,惟之後卻真的出現黑天鵝,脫歐派的得票率達到 52%,比留歐高出 4 個百分點。此外,2015 年 3 月以色列大選,總理納坦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成功二度連任;同年 10 月加拿大自由黨取得歷史性大勝;9 月希臘國會大選,推翻紓困案公投結果而下台的前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班師回朝;6月西班牙大選,極左派滑鐵盧;7 月澳洲大選現任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與執政黨贏得過半席位,以上各國大選結果,都與民調預測大不相同。

    1215PAS14P01

    常言道:「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在這兩次世界大事中,有學者認為受訪者不願說心底話、抽樣局限的問題,民調結果也變離地;亦有專家認為是沉默的螺旋 Spiral of Silence 效應,意思是「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將不願意傳播自己的看法;若然他們覺得自己的看法與多數人一致,他們會勇敢的說出來,而且媒體通常會關注多數派的觀點,輕視少數派的觀點,於是少數派的聲音愈來愈小,多數派的聲音愈來愈大,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故此他們因不勇於承認支持特朗普(Donald Trump)而影響民調預測。

    民調出現缺陷,如何解決?例如有說法指,既然在爭議話題之上,會令受訪者不願表明真立場,尤其在面對真人或電話訪問員時,更會受此影響,倒不如多透過不經人手的網上問卷,能夠得出較準確的答案,然而就算走向電子化,民調抽樣的局限,其實也難改變,變準確的難度甚高,此外,亦可能衍生了另外的問題,部分受訪者可能擔心他們的 IP 地址被偵測到而放棄回答相關的民調。

    近年,有聲音指出大數據應取代民調,早在美國總統大選前一周,來自印度的 AI 系統 MogIA 就一反眾議,預測特朗普將會當選,他們透過蒐集 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兩千萬個數據來源進行分析。大數據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預測」,透過把數學演算法運用到海量的數據中,預測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在數據收集能力愈來愈高,數據分析能力也逐年提升的情況來看,大數據所預測的結果只會愈來愈準確,故此,筆者深信民調的做法將會受到衝擊而面對顛覆性的轉變,大家不妨拭目以待。

    您會感興趣的內容

    相關文章